严复与《天演论》:近代知识分子与西学的对话_中国_思想_福州

你的位置:尊龙人生就是博i去AG发财网 > 新闻动态 > 严复与《天演论》:近代知识分子与西学的对话_中国_思想_福州
严复与《天演论》:近代知识分子与西学的对话_中国_思想_福州
发布日期:2025-08-19 18:49    点击次数:143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后台留言,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全文共5227字 | 阅读需11分钟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

文章来源:《中国国家历史》叁拾捌期

“民智者,富强之原!”这一振聋发聩的声音响彻19世纪末深陷危局的中华大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国人恍若重生!严复作为一位深受中西方文化影响、体现中国近代历史转型时期多重矛盾的复杂人物,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他以大胆激进的思想积极参与到清末变法维新的浪潮之中,却在辛亥革命后企图以复古守旧的行为向民众宣扬传统思想的价值。他的经历、思想和作为,非常典型地反映了近代知识分子在国家蒙辱中的悲愤与救亡图存中的求索。让我们走近严复,回望他跌宕起伏的一生,探寻在西学冲击下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和历史担当。

晚清特有的时代背景孕育了近代中国社会思潮的风起云涌,这是一个内忧外患、上下交困的时代:政治上,君主专制统治根深蒂固;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是主要生产方式。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科技落后、军备废弛。随着国门洞开,边衅不止。面对西方文化的有力冲击,依托儒家思想所构建的文化体系似乎有点力不从心,让晚清知识分子有了一种不可抑制的危机感。

展开剩余91%

“沧海狂流横莽莽,晨光前路远微微”——严复的西学之路

清咸丰三年(1854年),严复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府侯官县南台的一个中医世家,乳名体乾,谱名传初。严氏为地方精英,祖父与父亲皆为儒医,母亲陈氏来自普通百姓家庭。南台(今台江)是福州城以南、闽江以北的一个繁荣区域。五口通商以后,此区成为福州的一个商业中心。“严复从小就生活在这样一个中西接触、经济繁荣的港区,又亲炙父祖的医药专业。这样的环境似乎提供了他‘走向世界’,学习先进科技的绝佳背景。”

严复六岁时,父亲严振先将他送入私塾,学习四书五经。他先后师从数人,对儒家文化的理解逐渐加深。对他影响较大的是闽省宿儒——黄宗彝(字少岩),在黄少岩那里,严复学到了较多的儒学知识,为后来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基础,这种传统启蒙教育影响着他的一生,他骨子里的忧患意识,毕生信奉的中庸之道,对旧式礼法的谨守,莫不因此而来。

鸦片战争后的西学东渐,使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在客观上为少数知识分子拓宽了新的视域。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清政府中的一些当权人物开始推行洋务新政。严复就是在这一时局中,初步感触到清王朝微弱的气息,听到了来自另一世界的呐喊,找到了一种特别的精神方向。

20世纪初的侯官南台岛龙潭角

1866年夏,严振先因医治病人而感染霍乱不幸去世。家道中落,家人被迫迁回侯官县阳岐的祖宅。幼年失怙迫使严复放弃科举“正途”,报考沈葆桢创办的福州船政学堂。入学后,他改名为宗光,字又陵。在船政学堂中,严复学习驭船之术、外语、算术、几何学、物理学、天文学等西学课程,并以优等成绩从船政学堂毕业。其后出海实习六年。在跟船实习期间,严复遍历中国附近海域,世界在他眼前展现出别样的色彩,这是埋首于四书五经的旧式学子见识不到的。对西学的初步认识,奠定了他之后奔赴英国留学、深入探求西学的基础。

1878 年严复摄于巴黎

1877年,严复初入英国朴次茅斯学校,后入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留学期间,通过大量阅读西方学术著作,严复的世界观慢慢改变。这些令人耳目一新的知识不断冲淡他身上的旧式经学气息。严复对西方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和达尔文进化论学说的关注,表明他对西学的研究不再局限于器物,而是关注到更高的层面——政治制度。

英国皇家海军学院

1879年,严复回国,到母校福州船政学堂任教。为了标示一个新阶段的开始,严复将名字由“宗光”改为复,字几道。他心中充满了革新救国、去除旧弊的激情,正是转型期的中国急需的熟知西学的人才。后来的历史证明,他不负众望,以其革新思想与惊世译作为这个时代点亮了一盏明灯!

1880年,严复受李鸿章指派,从福州北上,赴天津北洋水师学堂任教。这十余年是他一生中的不得意时期,如他所述“北洋当差,味同嚼蜡”。“一方面他在北洋水师学堂得不到李鸿章的重用,同僚之中又有非常严重的南北派系之争;另一方面他为了进入正统的士绅阶层”,捐了监生,四度参加乡试,但均落第。后来他把西学定格为终生追求的目标:一方面是因为他对西学有深刻的研究,认为西学将是救亡图存的一把利刃;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对科举入仕的彻底失望。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甲午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也使得严复跳出了“中体西用”的思维樊篱,他血脉中积蓄已久的革新思想奔涌而出。

“临河鸣犊叹,莫遣寸心灰”——严复译《天演论》

1895年,严复在天津《直报》上先后发表了《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一系列文章,大力宣传变法维新,提倡“新学”。他将报刊作为宣传思想的重要阵地。从1896年开始,严复积极赞助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创办的《时务报》,他的上述政论文章多次在该报重刊。1897年,严复与好友夏曾佑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刊登国内外时事社论,向国人介绍西学,力推改良。他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作为民族危机下救亡图存的良药,所写文章意新而语古,“他用晚清桐城气息十足的古文,把天朝之外的智慧展现在国人面前”,在当时独树一帜。

严复在《原强》中阐述了自己的救国理论:“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为了开民智,严复决定将西方的政治经济著作译成中文,使中国读者认识这些发人深省的经典著作。1897年夏,严复开始翻译英国学者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他认为研究精神学理之书,必定不能以通俗之词表达。因此,他所翻译的《天演论》用古文形式呈现。这表明严复内心倾向的读者为士大夫群体,也从侧面体现了严复内心深处的理念,即士大夫群体才是推动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1898年《天演论》一书正式出版,严复将“进化论”比较系统地介绍进中国。

严复译《天演论》封面 严复译《天演论》手稿

那么,何谓“进化论”?“据《牛津英语词典》,‘进化’一词于1670年首次使用在生命科学中,但直到19世纪初叶,‘进化’这个词基本局限于胚胎发生学中。”但是,“进化”一词本身就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代表着进步的意思。国人是否直到19世纪末才认知“进化论”的呢?显然不是。早在《天演论》出版前,西方传教士或与传教士合作的晚清知识分子,已通过期刊、图书等各种媒介传播了进化思想。《谈天》《地学浅释》《西学考略》作为早期传播进化思想的书籍,只是因传播的内容较为零散且不成体系,未对近代中国产生较大影响。

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全书分为导言和正文两个部分,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角度,揭示了自然界万物生长、优胜劣汰的原因及规律,提出了唯心先验论观点,“认为应当在国内通过高扬伦理道德的积极作用,扶助贫者、提高弱者来促进互助合作与社会和谐,从而加强整个民族对外的国际竞争力”。

然而,生逢末世、尝尽世态炎凉的严复却在《天演论》中驳斥了赫胥黎的唯心观。在译述时,严复并非直译,而是有选择、有评论、有发挥地完成此书的翻译工作。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将导论分为18篇、正文分为17篇,分别冠以篇名,并对其中的28篇加了按语,有些按语的篇幅甚至超过正文。在自序和按语中还大量应用斯宾塞的观点,并与赫胥黎的想法进行对照。

严复以其深刻的论证,使《天演论》在中国掀起一股蔚为壮观的思想革新风潮。严复的进化论思想可大体概括为五个方面:第一,“天演公例,自草木虫鱼,以至人类,所随地可察者,斯宾氏之说,岂不然哉”。即“进化”是所有领域皆可遵循的规律,以此来驳斥保守派“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第二,严复用近代物理学的概念来解释进化动力问题,“质力杂糅,相剂为变者,亦天演最要之义,不可忽而漏之也”。“质”“力”的较量可作为进化的动力。第三,严复认为“天演为体,而其用有二:曰物竞,曰天择”目。“人欲图存,必用其才力心思,以与是妨生者为斗,负者日退,而胜者日昌。”日即进化的原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并以此告诫人们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弱者亦可变成强者。第四,进化是有主体的,这个主体便是群体。个人的发展不足以说明历史的进化,国家的富强需要依托群体的发展。第五,进化是一种进步的表现,是一种不断上升的过程,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代,“严复以其深具洞见的论述和对一系列西方学术经典的翻译,促成‘天演’世界观在近代中国的形塑。清末民初的中国社会进入一个由‘公理’‘公例’‘公法’主导的全球竞争时代”。

“慢亭拔地九千尺,一朵芙蓉倚天碧”——《天演论》的历史影响

《天演论》在中国近代所造成的影响是惊人的。近代有一大批有识之士,由《天演论》而获得崭新的世界观,因他们的改变而影响了中国命运的方向。最早接触到严复译稿的梁启超,称誉严复“于西学中学,皆为我国一流人物”。鲁迅受到《天演论》影响之时,还只是一个少年。但《天演论》在鲁迅心中建立起了早期进化论思想,使他认识到在这个充满激烈竞争的现实世界,一个人,一个民族,要生存,要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除鲁迅外,胡适也是一个明显受到《天演论》风潮影响的重量级人物。“适之”一名便是受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口号感染的产物,是时代赋予的具有保种自强、救亡图存特色的名字。后来成为共产主义者的吴玉章晚年回忆说:“《天演论》所宣扬的‘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等思想,深刻地刺激了我们当时不少的知识分子,它好似替我们敲起了警钟,使我们惊怵于亡国的危险,不得不奋起图存。”毛泽东称严复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进中国人”。

自《天演论》出版后,国人开始用进化及竞争的目光,为近代社会探索出路。直到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天演论》的影响才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它的历史功绩无疑是值得后人肯定和怀念的。

1898年起,严复为了阐述他的变法主张,起草《拟上皇帝万言书》,刊于《国闻报》。岂料这篇文章尚未呈送至光绪皇帝,戊戌政变就开始了。戊戌政变使严复感到无限悲愤,他开始有意识地翻译西方哲学政治著作,以图武装国人的头脑。“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是他这一时期的又一重要思想。他以西学的“实”来应对中国旧学的“虚”,这一眼光和才学实力在当时的中国实属凤毛麟角。

严复与近代西学的互动,体现在其求学、留学、执教、译述等人生的不同阶段。除此之外,严复翻译《天演论》在近代西学东渐史上也有着重要地位和特殊价值。首先,严复是清廷的官派留学生,在一般士大夫心目中,他是中国自己的学者,严复翻译西方著作,翻开了中国学者自我翻译西学、传播西学的篇章。其次,严复所译西学著作较为全面,除却标志性著作《天演论》,还有其他诸多作品。最后,严复以古文翻译西文,这充分体现了早期留学生的典型心态。

“旷观惟有千秋往,把玩曾无一晌今”——严复之西学余音

1900年是严复生命中的又一转折点。义和团运动期间,严复离津赴沪。因他的名望,各种社会团体常邀他参加社会活动,如参加“中国国会”、主持开平矿务局工作等。1905年,严复因公在伦敦与孙中山相遇,两人围绕改造中国途径意见不合,他反对社会革命,仍主张渐进式的改良。辛亥革命前,清廷为了拉拢影响巨大的严复,相继授予他高官职位。辛亥革命后,严复特地作诗一首,以表达自身对民国的渴望之情。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实很快落入袁世凯手中。

1905年严复摄于英国

1912年袁世凯任命严复为北京大学校长,不久他便辞去北大校长职。旋即,袁世凯又聘他为总统府顾问。此后,他一直以报纸和政治活动的方式为袁世凯复辟大作宣传。人们很难想象,当初为自由、为民主而奋斗奔走的进步思想家竟成了复辟帝制的参与者。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严复开始重新审视中国儒家传统文化,试图在儒家思想反功利的特质中找到一副秘方,他似乎又回到了传统士大夫的老路上。

1912年严复任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像

严复与妻子王夫人合葬之坟前严复亲题“惟适之安”四字(黄克武于2004年)

他反对十月革命,指责五四运动。其态度的骤变是复杂的社会所造成的还是其本人思想矛盾在作怪?严复一生最重要的一个挑战无疑是沟通中西文化而为中国寻找一个合理的出路。这位生活在社会转型期的知识分子,“亲身经历了中国士人在身份与思想上的双重变革。他是近代中国第一代接受新式教育而培育出来的新‘知识分子’,而他所引介、提倡的新观念在许多方面都成为中国现代思想的重要源头”。

1921年10月27日,在福州的老巷中,一位对中国近代思想界产生过深远影响的老人永远闭上了眼睛。他把救国治民的任务交托给了后来者,留下两百多万字的思想译著,激励着后人研究。细致地回顾严复先生对救亡图存道路的探索,缅怀严复先生赤诚的爱国之心,抑或能够给我们当下青年更多的勇气与信心来面对未来的挑战。

文章作者

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 祝敏

江苏省丹阳市教研室 蒋森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发布于:江苏省